台南 開隆宮( 七娘媽 做十六歲 成年禮)

 點閱數:35700 推薦數:0
友善列印

位置

台灣.台南市.中西區中山路79巷56號

聯絡方式

06-221-2137  06-221-6582 

祭祀主神

七娘媽

網址

http://7mothers.vrbyby.com.tw

E-Mail

mothers7799@gmail.com

簡介


府城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亦即相傳中的七星娘娘,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過去台灣民間流行一種『成年禮』,即在孩子十六歲時,要到七娘媽廟燒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藉此『出鳥母宮』(男)或『出婆媽』(女)的儀式,以示孩子已經長大,象徵著可以開始分擔家計及負起社會責任的意義。台南開隆宮每年七月七日舉辦『做16歲』成年禮活動,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生命之神

    本宮奉祀三大生命之神(辛未年瓜月)

        一、註生娘娘『當一對夫婦結婚之後須向註生娘娘祈求早生貴子』。

        二、懷孕之後即向臨水夫人媽祈求分娩(生產)平安。

        三、等到嬰兒降生到十六歲間均受天女七星娘娘的照顧庇祐『因七娘媽是照顧庇祐孩童之神』,致此每逢農曆七月七日是七娘媽的聖誕,年逢十六歲的青年男女舉行成人禮『出婆姐間』敬備大禮、壽金、香燭、七娘媽亭到開隆宮酬謝過去照顧神恩及父母養育之恩,表示已經成年將此為社會國家奉獻,發揚古有傳統民族。

台南做十六歲的由來
香火袋

府城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亦即相傳中的七星娘娘,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過去台灣民間流行一種『成年禮』,即在孩子十六歲時,要到七娘媽廟燒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藉此『出鳥母宮』(男)或『出婆媽』(女)的儀式,以示孩子已經長大,象徵著可以開始分擔家計及負起社會責任的意義。而台南開隆宮每年七月七日的『做十六歲』,更相傳與府城西外城五條港地區的碼頭工人有關。昔日港郊商行雲集,碼頭裝缷搬運之工作有不乏未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

故當地工人家裡孩子若屆滿十六歲時,便請來工頭及親朋歡慶,同時資證孩子長大成人,今後可領取大人的全份工資。台南『做十六歲』成年禮的禮俗,亦是台灣唯一特有的民俗。

           

『做十六歲』的祭祀程序
七娘媽亭

本省民間信仰,在結婚後,須向註生娘娘祈求早生貴子,懷孕後,即向臨水夫人祈求分娩平安,等到嬰兒降生到十六歲成年之間,均受七娘媽(七星娘娘)的照顧庇祐,以前台灣醫藥衛生不發達,幼童營養不良,防疫力不夠時常遭受疾病纏身,幼童的死亡率頗高,居民咸信七娘媽對於幼童特別關懷照顧,因此,小孩身體虛弱或有病纏身時,即到七娘媽神前祈願,有將幼童號稱給七娘媽做義子義女,藉為神助,以祐護孩童平安長大,而以古錢,或銀造的銀鎖正面刻有八卦,反面刻有開隆宮天女七星娘娘的字句,串紅絨線為絭,懸於幼童頸上,俗稱『捾絭』,每年七娘媽誕辰(農曆七月初七)時,即到該廟來祭祀,直到長大至十六歲那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再到該廟供拜牲禮、麵線、粽類、四果即七件-香粉、香水、胭脂、鏡子、梳子、髮油、針線等女子用品暨『七娘媽亭』祭後燒金紙、婆姐衣,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並將掛在頸上的神絭拿掉,此稱『脫絭』。而做十六歲的程序有別一般二十歲『加冠』『加笄』禮,在七夕數天前,由孩子的母親娘家外婆送來禮物,或由父母親準備祭品,前往開隆宮向七娘媽祭拜,在行三跪九叩後,由父母親抬起『七娘媽亭』囑孩子由底下穿過,或匍匐爬過『七娘媽』的神桌,男由右邊、女由左邊、連續穿越三次,即被視為成年。

     摘自【台灣文獻】第四十一卷第三、四期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稿
七娘媽亭

        一項富有傳統民俗色彩,也是全台灣僅存最具特色的『做十六歲』成年禮活動,農曆七月初七,在台南市開隆宮隆重盛大舉行,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簡榮聰對此深具民俗及教育意義的活動,至表重視讚揚,昨(二十五)日專程南下,率同文獻會同仁,全程拍攝、錄影、採集『七娘媽』誕辰成年禮活動,以留做文獻。簡主委同時也建議開隆宮管理委員會,能克服用地取得,結合民間力量,蒐集『七娘媽』有關史料文物,闢建一間史蹟文物館,以恢宏史蹟源流,落實基層文化建設。簡主委昨在該會秘書等有關人員陪同下,親赴台南市開隆宮,實地瞭解採集全台灣最具特色的府城『做十六歲』成年禮儀活動,受到開隆宮管理委員會王主任委員緒立等人熱烈歡迎,簡主委一行,在市政府民政局林局長、蔡專員、鄭課長暨王主委陪同下,一一觀看全程活動的進行,對此有意義的活動,甚表讚揚、獎勵,簡主委同時也在晚宴中致詞轉達省政府主席連戰對文化建設的重視與支持,省文獻會為此,特成專案小組採錄開隆宮『七星娘娘聖誕』暨『做十六歲』成年禮的活動全程,以保存此一優良的民間信仰習俗的文獻。

                  

      農曆七月初七日,是『七星娘娘的誕辰,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同時也是『牛郎』、『織女』二星,一年一度相會的信期,所以本省民間都很重視這個日子。而府城開隆宮的『做十六歲』,深具特色,有別一般二十歲成年加冠禮,在七夕數天前,由孩子的母親娘家開始送來禮物,在父母親陪同下前往該宮向『七娘媽亭』祭拜。這項活動不分男女,只要十六歲即可參加。他們在行禮祭拜後,穿過由父母新所抬起的『七娘媽亭』,鑽過『七娘媽亭』的神案,即被視為成年。隨後再將『七娘媽亭』收入火中焚燒。『七娘媽亭』是竹片和紙糊成,製作十分精緻,有二至三層的樓亭,最上層有七娘媽的神符,原來傳說小孩在未滿十六歲以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來照顧長大,鳥母則是七星娘娘所託,因此七星娘娘遂成了孩子的保護神,小孩在成年之前,當然要向七星娘娘拜謝一番,以示感恩之情。

 

    『七夕』是中國人的情人節,我們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七夕』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我們希望讀書人知書達禮,蔚為文風,『七夕』亦是『七娘媽』的誕辰,人們為此而有『做十六歲』的習俗,其用意也是慶祝兒女長大成人,所以『七夕』確實是最富羅曼蒂克與有意義的節目。

讀書人的守護神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傳略  資料來源:作者鄭琪玉

   『魁星踢斗,獨占鰲頭』是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讀所努力的目標,古人相信能虔誠奉敬魁斗星君並能行善積德,必得魁斗星君護佑,『開愚性以聰明』、『啟迷心以穎悟』,則金榜題名,光耀門楣之日不遠矣!
     
魁斗星君又稱『文魁夫子』、『大魁夫子』、『綠衣星君』、『綠衣帝君』,簡稱為『魁星』,民間一般尊稱之『魁星爺』。
     
魁星爺自古被視為科舉守護神,在天上負責考核士流、督察人間善行、匡扶文運之職,其信仰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宋朝對魁星爺的信仰最為興盛。

奎、魁之辨

    據顧炎武在《日之錄》所言:『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案:應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怡乎?』崇奉魁星的年代已經不可考,不過顧氏認為『魁星』應為『奎星』之謬誤,源於前人對『奎星』的崇拜。
     
北方有七星的排列方式猶如古代舀酒的『斗』形,稱為北斗。據《春秋.運斗樞》的記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其中第一星天樞,又稱為魁;此外,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此四星為斗身,亦稱為『魁』(又稱『璇璣』)。『北斗落死,南斗上升』,由此而知,北斗七星乃是主宰世人生死禍頭,並非專司文運科甲登第之事。
    
《孝經授神契》說:『魁主文章。』奎星則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由於其排列方式『曲屈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古人將之奉為文章之府。此外,據《太平廣記》記載:『頡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當年倉頡造字之時,亦是受奎星所啟發。後世便將『奎星』視為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
     
由於『魁』與『奎』同音,再加上《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九說:『凡物之首,人之帥,皆以魁名之。』魁含有魁首、第一之意。高居榜首、第一名是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因此便用『魁』代替了『奎』字,科舉之高第即稱為『魁』,狀元稱『魁甲』,解元稱『魁解』,後來則有所謂的『五經魁』、『五經魁首』之名。明朝科舉分五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稱為『經魁』,鄉會試中的前五名,或將第一名除外,稱第二名至第六名為五魁。

魁星踢斗,獨占鰲頭

    魁斗星君的造型取其字型,『為鬼舉足而起斗』,民間一般作藍面赤髮的鬼形神像,一腳向後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象徵『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
     
相傳魁星爺生前才高八斗、滿腹經綸,所以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都高中,他曾經三次考取狀元的資格,雖然成績高居榜首,但是由於他的長相其醜,所以在面試時,主考官都不願意錄取他,這一連三次不公平待遇的打擊與挫折,讓魁星爺心灰意冷,最後竟然悲憤的投水自殺,幸好得到一隻鰲魚相救,將他載往天庭,並接受玉帝敕封為『文魁星』,成為讀書人之守護神。此為現今魁星爺足踏鰲魚頭得典故,也因此而有『魁星踢斗,獨占鰲頭』之說。
     
此外,唐宋時,考中進士者,均需整齊排列在皇宮大殿外迎榜。在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大龜),第一名狀元郎正好站在大龜的腦袋上,此也是『獨占鰲頭』的傳說之一。

五文昌之一

    魁斗星君與 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朱衣星君(又稱朱衣神、朱衣使者)、孚佑帝君合稱為『五文昌』,主掌文運科甲登第事。農曆七月七日為魁星爺聖誕,古時習俗相沿,在這一天由塾師領導弟子設祭向魁星行禮,稱為『魁星會』,供品則以龍眼(狀元)、榛子(榜眼)、花生(探花)等三果,象徵『三元及第』。晚上文人士子則置酒歡飲,稱為『魁星宴』。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莘莘學子所奮鬥的目標,魁斗星君被奉為科舉的守護神,掌管著文人的榮辱成敗,所以備受讀書人崇拜,古人在參加科舉考試時,還會在坐位上貼上魁星像;或是隨身攜帶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運亨通。直到今日,魁斗星君仍是考生文人崇拜的對象。

開隆宮王緒立名譽委員淺談古今做十六歲的意義
七星娘娘

      清代府城五條港曾為地方帶來繁榮,當時有許多民眾靠在港邊打工維生,但工資須年滿十六歲始得領成人工資。因此,每年都有許多年滿十六歲的『成人』由父母帶領前往開隆宮祭拜七星娘娘,一則感謝神明庇祐得以長大成人,再則藉此儀式證明自己已長大成人,今後可以領取成人工資,由此相沿成習,演變成一項府城獨特的傳統習俗-『做十六歲』。

    時至今日,此一時代背景、環境俱已變遷,『做十六歲』除了表達感謝神恩的意義之外,過去為領取成人工資的意念已漸為諭示長大成人之意所取代。『做十六歲』的現代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今後必須自我約束、自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家庭、社會、國家盡一份應盡的職責,其社教意義遠較過去尤為宏廣深遠。

googlemap